第四屆上海音樂學院國際音樂劇節正在滬舉行,國內外音樂劇同行和愛好者齊聚申城,就音樂劇的未來發展交流和探討。兩部國風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與《錦衣衛之刀與花》引發關注,他們以各自鮮明的創作實踐,共同勾勒出“新國風音樂劇”的核心特質——在傳統文化根脈中注入當代理念,在本土音樂劇創作的多元融合中構建獨特的東方審美。誠如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主任安棟所說:“中國音樂劇,正以自己獨有的語言講述東方的故事,也在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不斷拓展藝術的邊界。這條路,漫長卻充滿光亮?!?/p>
如今的新國風音樂劇,已超越簡單的傳統符號堆砌,轉而向精神內涵層面努力。
《長安十二時辰》的作曲安棟將對盛唐文化的理解融入音樂肌理。他以琵琶、笛簫塤、中國鼓構建東方音色基底,又通過《鳳凰臺》“口口相授”的秦腔韻味、“說書人”的陜西方言民歌,還原長安“文化交匯中心”的氣質;更在《牧護歌》中融入愛爾蘭、凱爾特音樂風格,呼應盛唐開放包容的文明格局。
無獨有偶,《錦衣衛之刀與花》也從敘事與審美層面深化“國風”內涵。作曲張博將傳統戲曲與電音、嘻哈結合,用差異化的音樂主題匹配角色特質;敘事上采用“多線敘事”邏輯,以核心事件為軸展開人物命運,讓歷史以更冷峻、更貼近中式審美“留白”的方式呈現。
新國風音樂劇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尊重觀眾”與“堅守個性”的平衡。安棟認可“音樂劇要考慮觀眾聽感”,但也強調“創作者應當有自己的堅持”。他拒絕落入俗套,因而作品中既有《守護》這樣奔放易懂、能引發共鳴的旋律,也有《悲歌難挽》這樣需要深度聆聽的作品,實現“審美普及”與“藝術提升”的雙贏。
導演劉曉邑稱,《錦衣衛之刀與花》從“題材選擇”到“呈現細節”都錨定“觀眾共鳴”與“藝術品質”的統一。在敘事和舞臺呈現上,既保留中式審美特質,又避免因傳統元素過于晦澀而產生距離感,讓觀眾能輕松理解故事的同時,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當《長安十二時辰》用音樂構建“跨越時空的長安”,《錦衣衛之刀與花》用敘事與舞臺重塑“中國故事的審美”,新國風音樂劇的輪廓已然清晰——它不是某一種固定風格,而是以傳統文化為根、以現代藝術為徑、以中國故事為魂的創作方向。新國風不是封閉的“傳統復刻”,而是在吸收現代文明成果、借鑒國際藝術經驗中不斷成長的“活態文化”。(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