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稻浪翻滾,農機轟鳴不息。
從鄱湖之濱到信江河畔,從城市郊區到山野鄉村,田疇沃野一片豐收景象……循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時擘畫的宏偉藍圖,上饒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正將殷殷囑托轉化為振興發展的生動實踐。在這里,古老的農耕文明與現代科技、現代治理理念深度交融,共同奏響了一曲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主旋律的鄉村振興協奏曲。
視角1:固本:筑牢農業現代化壓艙石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市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2024年,全市糧食產量達65.8億斤,連續12年穩定在65億斤左右;油料產量15.81萬噸。2025年,全市早稻產量達19.5億斤、增加1.26億斤,中晚稻陸續進入收割期,預計全年糧食生產將再獲豐收。
“菜籃子”產品供給充分。2024年,蔬菜產量達205.15萬噸,水果產量19.5萬噸,肉類產量29.87萬噸,水產品產量60.04萬噸。
裝備技術支撐穩固。近年來,全市新增高標準農田86.81萬畝,改造提升21.18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96.6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5.6%。2024年,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農機總動力達380.03萬千瓦,年均增長3%以上。
為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我市積極落實各項惠農政策。2025年,省財政已下達我市耕地地力保護補貼6.2289億元、目標價格補貼(稻谷)2.2713億元、產糧產油大縣獎勵資金3.1523億元、農機購置補貼1520.883萬元,各項補貼資金累計達到11.8億元。
視角2:提質:繪就高效農業新圖景
近年來,我市聚焦綠色食品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以生態化種養、數智化提升、最優化聯農帶農為著力點,推動食品產業追“新”逐“質”,實現產品增“綠”、產業增“智”、產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目前,我市營業收入超10億元,“鏈主”企業8家,規模以上綠色食品工業企業數量達到124家,全市綠色食品產業新型工業化基地(園區)達到7個。
我市堅持以肉制品加工、水產品加工、森林食品加工、谷物加工、休閑食品、預制菜、地方特色食品等7條產業鏈為主攻方向,持續做深加工,推動加工端數智化提升。在肉制品加工產業鏈方面,圍繞生豬、牛羊、雞鴨等肉禽資源,構建上游養殖環節、中游屠宰加工環節、下游消費流通環節,穩步提升肉制品加工產業水平。江西東海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全國第一條標準化淡水魚糜及深加工生產線,推動水產品由簡單加工逐步轉型精深加工。在谷物加工產業鏈方面,依托鄱陽湖平原等糧食主產區,培育了萬年貢米、鄱陽湖大米為代表的優質稻米,圍繞“一粒大米”,開發米糠油、米粉、干燥劑等10大種類千余款產品,形成“制種—種植—加工”全產業鏈。
同時,我市積極推動食品加工企業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廣豐區,圍繞“一個柚子”開發出了柚子汁、柚香糖、柚子精油等60多款高附加值產品。江西日遠生產的“楊枝甘露”“柚美時光”等馬家柚飲品成為盒馬鮮生的“爆品”,年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成為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柚類深加工基地。江西(余干)凈菜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肉類、魚類等預制菜暢銷上海、北京等20多個省、市,年銷售收入達2.6億元。
鉛山縣農業支柱產業紅芽芋突破鮮銷局限,走出了一條多元發展之路,因其口感細膩,成為制作紅芽芋米糕、芋圓、奶茶等產品的優質原料。目前,該縣紅芽芋種植面積穩定在10.2萬畝,年產值超10億元,帶動3萬余人就業增收。
品牌銷售多元拓展。我市注重品牌建設,打響“上上優選·饒有風味”品牌宣傳,全市累計創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及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832個,其中44個品牌入選“贛鄱正品”。主動對接阿里、京東、抖音等電商平臺,深化對接華潤、山姆、盒馬等知名商超,累計建成綠色直采基地12個,639款優質農產品進駐高端商超、餐飲及登上圳品榜單。
農文旅融合業態蓬勃興起。我市積極培育“鄉村+”新業態,農旅融合產業年接待游客達2970萬人次,實現營收108億元;發展鄉村民宿2867家,促進農民增收1.9億元。這種“鄉村+”多業態融合發展趨勢,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視角3:向新:鍛造高附加值產業硬實力
我市堅持用工業化理念重塑農業產業體系,扎實推進農業產業化“雙百行動”,健全“龍頭培育、接二連三、產銷對接、持續增收”機制。
特色布局逐步形成。全市已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個,創評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6個,全國首創建設出口茶葉“大基地”。
產業龍頭發展壯大。通過“外引內培”雙輪驅動,去年以來新引進農業招商重點項目132個,新增農業產業化省級聯合體5個,總數達27個。目前,全市規上農業龍頭企業達1120家,其中國家級11家、省級146家,年營收超10億元企業8家,4家企業躋身2024中國農業企業500強。
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在上饒已成常態。廣豐區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建立“數字果園”,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對馬家柚等農產品的智能分揀與區塊鏈溯源管理,每一顆果子從開花到銷售的全過程數據都被記錄并上傳至區塊鏈,消費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獲取產品的完整信息。
農機裝備升級為農業生產注入硬核動力。在今年“雙搶”期間,全市近5萬臺(套)農機具全力投入,其中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主力裝備1.46萬臺。通過精準調度和高效服務,全市早稻收割進度比去年同期快了4.5個百分點。
玉山縣雙明鎮區域性農技推廣工作站的建成,標志著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進一步完善。該工作站配備了現代化實驗室、培訓教室和農資展示區,成為農業科技知識的傳播中心,幫助農民學習科學種植方法。
目前,全市已建成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157個,單季育秧能力可達104.6萬畝,綜合農事服務中心25個,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農業農村部門發布2025年農業主導品種40個、主推技術33項,大力推廣雙季優質稻“兩優一先”豐產高效生產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
視角4:融合:拓展鄉村全面振興增長極
我市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建設“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先行區,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村居環境顯著改善。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鞏固提升行動,推行“五定包干”長效管護機制,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3.57%,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62.2%,宜居村莊整治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
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加快建設。根據《上饒市2025年市級鄉村建設任務清單》,快遞進村工程被列為重點任務。到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建制村服務通達率達70%。
文明鄉風氛圍更濃。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我市廣泛推廣鄉村治理“積分制”管理模式,有效激發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實現群眾有效參與鄉村治理。目前,全市運用積分制治理的行政村數達到1030個。
農業農村改革蹄疾步穩。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二輪到期延包試點等重點改革任務,探索形成了信州區和美鄉村物業化管理模式、鉛山縣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村級集體經濟加快發展。2024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性總收入突破7.28億元,村均超30.47萬元。農業經營體系高效協同,全市已累計培育農民合作社1.48萬家、家庭農場9900余家,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900余個。
聯農帶農機制不斷完善。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讓60萬名農戶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戶均年增收2800元。同時,積極補齊冷鏈物流短板,打造服務長三角的“一站式農批冷鏈物流中轉樞紐”,加快發展預制菜、富硒蔬菜等新興業態,預制菜產業總產值已達25億元,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