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戚虹鴻
觀一城文脈,見古今氣象。
一座城市的文化里藏著發展的底氣與面向未來的信心。
兩年來,我市深化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將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通過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生發出綿綿不絕的創造力:
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為精神擊節、定位、塑形、賦彩;博物館、美術館里一件件珍貴的文物、精美的展品,涵養廣大群眾的審美風尚;豐富的文化設施打通基層文化供給“最后一公里”……
不斷繁榮發展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提升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讓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更好滿足,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有效增強。
守正創新
——文化遺產“活”起來
悠悠信水,巍巍青山。上饒,是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陸羽著《茶經》的故土,是方志敏烈士奮斗的熱土,朱熹、辛棄疾等歷史名人曾在此留下千古回響。這里,文化遺產不是塵封的記憶,而是流淌在城鄉肌理中的鮮活血脈。
臨近國慶假期,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的排練廳里傳來陣陣鏗鏘鑼鼓。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主任、弋陽腔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康目光中閃爍著堅守與期待:“《蘆花絮》不只是一出戲,更是我們這方水土的靈魂。”今年初,這部弋陽腔大戲作為中國戲曲表演學會高腔分會成立的開幕演出,讓古老聲腔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煥發新生。
兩年來,上饒的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隨著《上饒市弋陽腔保護傳承條例》的正式實施,這項有著600年歷史的國家級非遺首次獲得了法治保障。
文化傳承,既要有法治的護航,也要有青春的接力。在婺源紫陽第六小學,12歲的李知夏正對著鏡子認真練習徽劇身段:“走青山,望白云,家鄉何在……”水袖輕揚間,傳統文化的種子悄然播撒進年輕的心靈。徽劇、茶藝、儺舞、歙硯制作等非遺課程走進校園,成為青少年成長的“文化底色”。
文化保護與創新創作在這片土地上相得益彰。兩年來,全市各地圍繞“豐富優秀文化產品的供給、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服務的效能”要求,加大文化產品的供給力度,先后創作了小品《消防第一課》《平安消防你我他》《一盒仙草露》、舞蹈《左鄰右舍》、歌曲《情畫》、曲藝《信水游》、信河道情《婚俗新風贊》等一批優秀群眾文藝作品。這些作品既深植于傳統文化的沃土,又綻放出時代創新的芬芳。
從古老的弋陽腔到現代文藝精品,從斑駁的古建筑到嶄新的文化地標,兩年來,在這片文化的沃土上,歷史的回響與時代的強音正交織成一曲動人的交響,訴說著過去,譜寫著未來。
文化惠民
——公共服務“暖”起來
一座城市的溫度,不僅在于經濟發展的速度,更在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廣度與深度。
兩年來,我市以文化惠民為宗旨,持續深入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起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文化的種子在基層生根發芽。
方寸之間,書香滿城。在鄱陽縣激揚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書吧里,1.5萬余冊書籍整齊排列,居民們靜享閱讀時光。這溫馨一幕,是上饒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完善的縮影。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各類公共文化場館3124個,其中,公共圖書館13個;文化館13個;博物館26家;美術館5家;建有鄉鎮綜合文化站208個、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2772個、農家書屋2185家,形成了“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服務中心和書屋”的城鄉服務網絡,打通了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與此同時,一批特色鮮明的“城市書房”在都市圈、景區和街區悄然生長。廣信區木言者書吧、廣豐里城市書房、懸崖書房等87個新型閱讀空間,以其獨特的設計和舒適的環境,成為市民的“精神棲息地”和“文化會客廳”,“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閱讀氛圍日益濃厚。
基層,是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在鄉村,一場場“文化趕集”活動豐富了基層群眾的生活。村民們不僅能看到自編自導的精彩節目,還能參與知識宣傳、便民服務、互動體驗等活動。我市創新“文化趕集”機制,通過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將理論宣講、文藝演出、非遺展示、農技普及、義診服務等“文化大禮包”直接送到田間地頭。兩年來,超過5600場“文化趕集”活動在上饒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開展,它不僅把文化“送”下來,更將文化“種”在了基層的土壤里。
融合賦能
——文化產業“強”起來
文能致遠,向美而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上饒文旅產業發展的根基。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遺產被成功激活為可感知、可體驗、可消費的旅游產品。
在上饒各大景區,弋陽腔、徽劇表演吸引游客駐足,河紅茶品鑒、甲路紙傘制作、連四紙制作等非遺體驗項目悄然植入。婺源三雕、信州夏布、鉛山河紅茶、橫峰葛粉等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已形成較大規模產業集群。在婺源,非遺與旅游融合成為帶動產業發展、推動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當暮色浸染鉛山葛仙村的亭臺樓閣,水幕電影《修心歸真記》正演繹著穿越時空的修心故事;婺源婺女洲在燈火流光中拉開了《遇見婺源》光影演藝的序幕,沉浸式夜游體驗讓游客一秒穿越時光來到“盛世徽州”……文化元素為景區打造主題演出提供了靈感和素材,“白天看景點,晚上看表演”的模式成了上饒旅游的新模式。《夢里老家》《遇見婺源》《修心歸真記》《天下三清》等一批“爆款”演出展示了上饒文化遺產,也豐富了旅游業態。
1至7月,全市接待游客1.55億人次,同比增長6.08%,其中長三角游客3561.9萬人次,占省外游客總量的38.3%;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03.81億元,同比增長5.62%,其中長三角客源地旅游綜合收入540.46億元,占比38.5%。
“文”火烹出“熱”經濟。在上饒高鐵經濟試驗區,數字文化浪潮奔涌。短短數年間,這里匯聚了數字經濟企業近1200家,其中騰訊、嗶哩嗶哩、閱文集團、貪玩等385家數字文化頭部企業扎堆聚集。
以網文、網劇、網游為代表的文化“新三樣”,正成為上饒文化出海的主力軍。江西元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海外網文平臺“AnyStories”已匯聚超2000萬名海外讀者;上饒愷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更成功入選2025-2026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這些文化出海實踐,成功將“上饒故事”娓娓道于世界聽。
為旅游賦能、為消費蓄勢,“文化+”這道“跨界融合題”正不斷解出新答案。
大道如砥,使命如炬。面向未來,上饒將繼續執文化之筆、蘸時代之墨,在文化建設的征程上奮力前行,讓千年文脈在創新發展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