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荷蘭人》是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保留劇目之一。 (受訪者供圖)
29日,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藝術家們正式亮相上海大劇院。在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巴伐利亞回響——2025上海大劇院歌劇節”將依次呈現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威爾第歌劇《奧賽羅》音樂會版和一場管弦樂團音樂會。這也是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演劇目。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上一次訪華是在1984年,團方具有開創性地把莫扎特的歌劇帶到中國。歌劇院現任院長塞爾吉·多尼回望41年前的中國之行,形容那是一次具有先驅意義的藝術外交。這次重返上海,一段持續40多年的文化對話翻開新的篇章。“巴伐利亞之聲”和鳴于申城,所展示的不僅是歌劇曾經的樣貌,多尼大膽地預言:“這門藝術不限于封閉的傳統,它屬于這里,它需要中國觀眾的聲音、想象和詮釋。中國的歌劇文化正在向更高層次邁進,因為你們的參與,歌劇的未來將更為多元并充滿生命力。”
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送給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藝術家們一份特別禮物——劇院1984年首次訪華、2025年再度訪滬的兩本節目冊。她表示,自今夏拜羅伊特音樂節首次落地上海,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接力“古典回響”,這是持續引流全球古典藝術資源匯聚上海,作為亞洲演藝中心之一,上海與國際頂尖藝術資源的交流對話進入新階段。
三代“院魂”,歌劇院的藝術身份與傳承
在八月初為管弦樂團音樂會確定曲目時,多尼和音樂總監弗拉基米爾·尤洛夫斯基在瓦格納歌劇的基礎上,選擇了莫扎特的兩部交響曲和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代表作。莫扎特、瓦格納和理查德·施特勞斯被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視為三代“院魂”,由這三人作品組成的劇目/曲目單,直觀地讓上海觀眾了解歌劇院的音樂傳承。
1762年,6歲的莫扎特來到慕尼黑為選帝侯表演,1775年,他為慕尼黑宮廷創作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在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前身——雷澤登茨劇院首演。年輕的作曲家沒有在選帝侯的宮廷謀到永久職位,但是進入20世紀以后,他的歌劇代表作《費加羅的婚禮》《唐·喬萬尼》《魔笛》《女人心》被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列為核心曲目。如今,每年夏季的“慕尼黑歌劇節”通常以莫扎特歌劇為壓軸劇目或重點制作,體現劇院對莫扎特傳統的堅守。
1864年,18歲的路德維希二世登基巴伐利亞國王,從此,慕尼黑成為他最喜愛的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的創作與活動中心。經歷在維也納等地上演失敗,一度被認為“無法演出”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終于在此落地成功,而后《紐倫堡的名歌手》《萊茵的黃金》和《女武神》接續在慕尼黑首演。
理查德·施特勞斯在1886年成為慕尼黑王室宮廷樂團的第三任指揮,他的父親是樂團的圓號首席。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作品《和平日》與晚期作品《隨想曲》都在此進行世界首演。自1936年起,劇院當時的音樂總監、奧地利指揮家克萊門斯·克勞斯在節目策劃中明確鞏固“莫扎特-瓦格納-施特勞斯”的傳統,這三位作曲家的創作塑造了劇院的發展。盡管劇院在1943年10月被燃燒彈炸毀,而三位作曲家給劇院注入的內在音樂精神遠比磚石更頑強地留存下來。
德意傳統并存,更內省地聆聽威爾第
意大利歌劇是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曲目體系的另一大支柱,德意雙重傳統并存,正是劇院藝術表現力的核心。從19世紀起,威爾第晚期代表作《奧賽羅》在慕尼黑的舞臺上頻繁亮相,即將在上海演出的音樂會版是劇院在外巡演這部作品的重要形式。
威爾第在《奧賽羅》的開頭拋棄了歌劇常規的序曲,開始于暴風雨般的合唱。之后,作曲家創造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無縫銜接,音樂像引擎一樣,連續不斷地推進戲劇,音樂的邏輯即為戲劇的進程。為了突出音樂,歌劇腳本簡化了莎劇,伊阿古代表“惡魔”主題,苔絲狄蒙娜是“天使”,奧賽羅在“勇士”“戀人”和“野蠻人”的主題之間切換。在這種創作思路下,《奧賽羅》成了威爾第最“交響化”的歌劇,重唱與合唱層層交織,宛如戲劇色彩豐富的交響曲。音樂本身傳遞著驚心動魄的沖突感,它的宏偉壯麗不需要具象舞臺細節的贅述。
所以,音樂會形式是展現這部歌劇特質的理想方式。這并非為了巡演的折衷選擇,而是追求以純粹的方式展開一場“聲樂對決”,帶來了高度凝練的聆聽體驗。這部描繪內心風暴的歌劇,在音樂會形式中,嫉妒、操控、愛情與絕望的音樂主題和聲樂敘事更為直接地觸及觀眾。由音樂引領情緒,將是更為內省的觀看方式。
上海演出的唱將陣容中,阿森·索戈莫尼揚在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演出時獲評“最具潛力的奧賽羅”,艾琳·佩雷茲2014年在休斯敦大歌劇院首次飾演苔絲狄蒙娜,十年來,她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頂級劇院演出該角色,被譽為“理想的苔絲狄蒙娜”。
“荷蘭人”不止于一場演出
瓦格納的名字和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不可分割,這次,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集精銳藝術家來到上海,金秋的歌劇節上演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瓦格納《漂泊的荷蘭人》。多尼看到今夏拜羅伊特音樂節版《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在上海引發的轟動,他認為中國公眾越來越傾向于欣賞具有音樂難度和哲學深度的作品。《漂泊的荷蘭人》是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保留劇目之一,雖是瓦格納早期作品,但這是作曲家開啟“樂劇”改革、藝術走向成熟的第一部代表作。
本次演出的版本由彼得·康維奇尼執導,他是德國當代最重要的歌劇導演之一,以大膽解構古典作品的舞臺表達而著稱,他把瓦格納的歌劇置于當代語境中,以貼合當代議題的方式詮釋音樂。第一幕船員的登場猶如從倫勃朗的畫作中走出,而第二幕故事移植到貼近當代生活的現實場景中。導演試圖讓演出看起來是日常化的,打破瓦格納被“供奉”的狀態,重建經典與當代人的處境相關聯的敘事。
這版《漂泊的荷蘭人》不僅關聯經典與當下,同時關聯著中德兩種文化。多尼談到,歌劇這種藝術形式存在于音樂、情感與敘事的交匯處,這些元素具有跨文化的力量,使得歌劇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文化交流的媒介。前年,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與上海大劇院、上海歌劇院聯合制作《羅恩格林》,如今,《漂泊的荷蘭人》和《奧賽羅》音樂會在浦江畔唱響,這些演出的意義遠不止于舞臺和劇場,更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共同創作與相互學習基礎上的藝術對話。他特別提及中國歌唱家低男中音李曉良出演《漂泊的荷蘭人》、青年男高音張龍出演《奧賽羅》,以及近年來加入或與歌劇院合作的中國藝術家們,為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和歌劇藝術帶來日益全球化的局面——“這既是自然而然的演進,也展現歌劇藝術正在有意識地擁抱一個更多元包容的未來。”(文匯報記者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