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驚夢》劇照
北京交響樂團“交響+”再添新作,近日,北交首次攜手北方昆曲劇院,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推出室內樂·昆曲音樂劇場《牡丹亭·驚夢》。演出以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經典名著《牡丹亭》為藍本,融合中西藝術精髓,采用13人的室內樂團(弦樂五重奏、木管五重奏、豎琴及打擊樂組)與6位昆曲主演的獨特編制,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精彩演出。作為北交2025年的重點創作項目,這部作品標志著兩大藝術團體又一次開拓性舞臺實踐。
深度對話 用交響樂講中國故事
本次演出致力于開啟一場跨越藝術門類的深度對話,創作團隊沒有簡單地將昆曲與室內樂并置,而是進行了從音樂結構到美學表達上的有機融合。“北交近兩年一直在創排演上探索用西方交響樂語言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破圈之路、破壁之旅。”作為本劇的作曲編曲,北京交響樂團駐團作曲白金表示。
白金以《繞池游》《步步嬌》《皂羅袍》等經典唱段的旋律為骨架,進行了全新的作曲與配器。弦樂五重奏綿長抒情,木管五重奏靈巧點綴,加之豎琴的晶瑩音色與打擊樂的節奏張力,共同構建出豐富的西洋室內樂和聲。杜麗娘的婉轉吟唱置身于此,其內心“至情”的萌動、掙扎與升華得以層層鋪陳。這一創新既強化了戲劇張力,又深化了心理描摹的深度,為昆曲的寫意美學注入了新的音樂語言。
白金認為,“西洋樂器編制的室內樂團,像《牡丹亭·驚夢》這樣的,小而美,美而雅,能常演常新、好看好玩的藝術作品,將是未來用西洋交響樂講中國故事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這樣跨界融合、東西合璧的音樂,既有戲曲音樂氣息悠長的旋律和唱念做打,是一種能讓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的‘時間的藝術’。同時,與交響樂的融合又使它獲得了音響上的‘折疊度’,兼具了西洋交響樂的‘縱深空間’。我也想慢慢把西方音樂的技法吃透一些,用它們來講中國的故事,講中國老百姓都能聽得懂的中國故事。”
蓬勃朝氣 80后90后演員挑大梁
在《牡丹亭·驚夢》的主創陣容中,一批青年藝術人才挑起重擔,展現出跨界合作的蓬勃朝氣。作為本劇導演,北方昆曲劇院青年導演張鵬介紹,“我們這次的主創團隊成員大多是年輕人,當然也請了一些大師給我們把關。青年人對藝術的理解和老藝術家有一定區別、存在差距,但品質可貴,用功、刻苦、努力,秉持著‘把作品以最佳狀態呈現’的想法,這就是青年藝術家的精神。”
本劇演員陣容同樣以新生代力量為主,整體以“80后”“90后”為骨干團隊,既體現了傳統藝術的代際傳承,更以青春視角為四百年的《牡丹亭》注入了當代審美活力。
舞美簡約 讓音樂成為敘事主體
演出以簡約的舞臺美術為基礎,凝聚了室內樂和昆曲各自的藝術特色。恰到好處的樂器聲與人聲完美結合,這種創新嘗試不僅保留了昆曲的傳統韻味,還通過西洋室內樂的編配,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洋為中用’是我們文藝創作的一個方向,‘美美與共’的兩個美擱在一起可能會產生一種新的美,也是一種跨界融合的新表達方式。”北京交響樂團團長李長軍表達了策劃本場演出的初心與期待,“我們希望喜歡交響樂、喜歡古典音樂和喜歡戲曲的人,都可以關注這部劇。這是該項目的首演,也是劇場版的首演,后續我們會調整打磨推出音樂會版和沉浸式版,同時也希望能夠走出國門用西方習慣的審美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彰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