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蔡霞報道:9月23日,記者從“奮戰‘十四五’鑄輝煌 新發展理念著華章”綠色發展專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期間,我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綠色產業、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畫卷正在贛東北大地徐徐展開。
在生態保護領域,我市以系統治理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4年,市中心城區PM2.5年均濃度24ug/m3,較2020年下降20.8%,連續6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市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100%,鄱陽湖(上饒湖區)總磷濃度年均值0.054mg/L,較2020年總磷濃度下降20.9%;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大坳水庫水質連續43個月保持Ⅰ類。
通過統籌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產礦山治理和綠色礦山建設,我市累計銷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1.34萬畝,完成生產礦山“邊開采邊治理”1.83萬畝,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3座、省級綠色礦山27座。其中,望仙谷、永平銅礦分別入選國家廢棄礦山、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信江生態走廊、德興銅礦、橫峰烏天灣采石場、玉山金沙溪生態修復案例入選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較“十三五”期末提高0.06個百分點,達61.16%;活立木蓄積增加1200多萬立方米,達9000萬立方米;22.4萬公頃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完成172條河流(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137條)、32個建立湖長制湖泊的管理范圍劃定;推進信江源、饒河源等保護與修復,婺源縣、橫峰縣成功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37處,省級以上森林鄉村347處、鄉村森林公園51處。
同時,產業綠色轉型步伐加快。全市1940家規上制造業企業已全部完成入企診斷工作,1789家企業啟動數字化改造,大力推進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光伏、鋰電、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迅速,2024年出口額占全省比重74.9%。同時,深入實施工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全市規上工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4.96%。
文旅融合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世界級文旅品牌2項、國家級文旅品牌30余項。5A級景區增加至4個,4A級景區數量達35個,實現了縣縣都有高品質景區。全市接待游客量年均突破2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年均突破2000億元;4A級以上景區過閘機游客數量由2021年的1597.29萬人增加至2024年的4732.48萬人,增長1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