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榮琪
創造性地提出并論述了“兩個結合”
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中國的原創性貢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創造性地提出并論述了“兩個結合”就是典型一例。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第13頁至14頁提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在第14頁,習近平總書記分段論述了“兩個結合”。在論述第一個“結合”時指出,“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痹谡撌龅诙€“結合”時指出,“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對“兩個結合”更為深入、深刻和系統的論述,是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的第288頁至291頁上,“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分別論述了“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相互成就、“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
在論述“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時,習近平總書記舉例論證,“比如,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擔當與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相合。”在論述“結合”的結果是相互成就時,習近平總書記辯證論述了“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薄傲硪环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痹谡撌觥敖Y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時,習近平總書記客觀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在論述“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在論述“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
馬克思主義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從哲學高度能更好地把握黨的創新理論原創性貢獻的本質內涵。潛心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等內容,會得到這樣一個深切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兩個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核心方法和根本路徑,突破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以往框架,也突破了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思維慣性,實現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皟蓚€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標識性的原創性貢獻。
創造性地提出并論述了“六個必須堅持”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黨的創新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基于對自然、社會和人的精神進行科學、系統、豐富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恩格斯多次說,馬克思和他創立的學說是共產主義世界觀,即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列寧稱,《共產黨宣言》是以天才的透徹而鮮明的語言描述了一種新的世界觀,“即把社會生活領域也包括在內的徹底的唯物主義、作為最全面最深刻的發展學說的辯證法以及關于階級斗爭和共產主義新社會創造者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實踐,世界觀就轉變成了方法論。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在馬克思主義者手里,世界觀同方法論是一個東西,是有機統一的。
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得到一個很深的感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六個必須堅持”的思想,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創新,“六個必須堅持”分別側重于立場價值、主體支撐、動力機制、實踐路徑、思想方法、格局境界,系統集成了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
在第15頁至17頁,習近平總書記分別闡述了“六個必須堅持”。在闡述“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要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在闡釋“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新的貢獻。在闡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在闡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要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在闡述“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在闡述“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分類分析,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立場。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強調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共產黨人從來都是把自身的解放發展與全人類解放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黨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凸顯中國共產黨人的情懷。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自信自立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則。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的,客觀世界存在規律,規律可以認識,人們可以通過認識世界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揭示認識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是認識主體對自我和外界的基本態度,更加全面反映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待自身發展和與外界關系的認識論原則,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作為認識主體的一種歷史自覺。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必須堅持守正創新,處理好守正和創新的辯證關系,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我們要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
由此看來,“六個必須堅持”既堅守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時又根據時代和實踐的發展,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創造性地提出并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
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從開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中,就深深領略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理論魅力和深邃意蘊。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第17頁—18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痹诘?1頁,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和“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指出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方法論。
在第77頁至79頁,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在論述“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人口規模不同,現代化的任務就不同,其艱巨性、復雜性就不同,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薄拔覀兿雴栴}、作決策、辦事情,首先要考慮人口基數問題,考慮我國城鄉區域發展水平差異大等實際,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因循守舊,要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痹谡撌觥叭w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也是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西方現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資本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務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導致貧富差距大、兩極分化嚴重?!薄皹嫿ㄈ畏峙鋮f調配套的制度體系,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依法引導和規范資本健康發展,逐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決防止兩極分化?!痹谡撌觥拔镔|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薄爸袊浆F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要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讓全體人民始終擁有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開拓進取的主動精神、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在論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薄氨仨毨喂虡淞⒑哇`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薄耙愿咂焚|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痹谡撌觥白吆推桨l展道路的現代化”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平發展,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突出特征?!薄爸袊浆F代化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新創造發展壯大自己,通過激發內生動力與和平利用外部資源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國家發展,不以任何形式壓迫其他民族、掠奪他國資源財富,而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在闡釋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正確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重點闡釋了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戰略與策略的關系、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活力與秩序的關系、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模式,是對西方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超越,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緊緊圍繞“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主題,全面、深刻闡釋了現代化的鮮明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實踐方略等,既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又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智慧與時代價值,以高度的理論自覺與強烈的歷史自信全面而深刻地回答了現代化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維度實現了創新突破,以中國實踐拓展現代化的內涵屬性,以中國方式表達現代化的本質規定,以中國創造標識現代化的文明實質,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大的原創性貢獻。
創造性地提出并論述了“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專門安排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這個專題論述了新質生產力。在第191頁至194頁,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和基本內涵、核心標志、本質、顯著特點,并就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強調“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扎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在第195頁至197頁,習近平總書記還就“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了具體要求。
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的深刻論述,能夠深切體會到新質生產力理論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從生產力特別是生產力質態變化的維度看,習近平總書記概括提出了“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瘪R克思以16世紀為界,將生產力劃分為“傳統生產力”和“新興生產力”,從傳統生產力到16世紀以來的新興生產力再到今天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轉變,在動力機制上表現為從以經驗和工具為主導到以科學知識和現代技術為核心再到以科學技術背后的集成創新為主動力的重大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第195頁,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了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p>
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基本要素的維度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鄙羁探沂玖藦膭趧诱摺趧淤Y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要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第197頁,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引才機制、科技體系時又強調了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要求“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構建更加開放的引才機制,打造多層級科技創新體系,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p>
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的維度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在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方面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掃除堵點、卡點,強調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形成的,要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理論,系統地揭示了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發展機理、實踐要求和方法論等,從而深化了對生產力發展動力機制的重大轉變的認識,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系統性集成的全面躍升的認識,對勞動者和人才的標準內涵重大變化的認識,對生產力及其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重大規律的認識,也深化了對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的認識,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創造性地提出并論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
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有一個強烈的感受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論述之豐富、堅實、深邃。在第387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概括地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努力目標,以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為實現路徑,以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普遍遵循,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為基本支撐,以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戰略引領,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各國攜手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繁榮,推動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光明前景。這一重要論述,揭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努力目標、實現路徑、普遍遵循、基本支撐、戰略引領、實踐平臺,是一個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第46頁至第47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p>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維度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上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完全一致。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世界歷史觀,并深刻認識到在資本邏輯所主導的世界體系中,人類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只能處在利益紛爭、不斷發生階級沖突的永恒利益斗爭循環之中,于是倡導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世界變局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超越了建立在階級利益基礎上的階級利益聯合體,倡導構建超越階級利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第395頁強調的那樣,“世界各國猶如乘坐在同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這艘船承載的不僅是和平期許、經濟繁榮、科技進步,還承載著文明多樣性和人類永續發展的夢想?!鳖愃频恼撌鲈诘谖寰淼?00頁上也有——各國人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家園,是一家人,應該團結應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和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中國古人講“同舟共濟”,現在國際社會則需要“同球共濟”。這一理念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性發展,拓展了世界歷史的新途徑。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維度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根植于親仁善鄰、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了中華文化中自信自立、堅持正義、扶弱揚善的精神風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世界情懷,展現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結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貫穿著地球一體、天下一家的人類情懷,立足于國與國命運交織、休戚與共的客觀現實,樹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中國主張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各國攜手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繁榮,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人類社會實現更加安全、更加繁榮的和平共處?!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焙投煌且磺惺挛锇l生發展的規律,也是人類文明傳播和發展的規律。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中華民族是開放包容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善良友好的人民,正在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通過真誠溝通,增進了解、加深友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推動世界朝著命運共同體的方向發展。
從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的維度看,近代以來的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始終抱守國家中心主義的世界觀,這一世界觀的基本特征是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突破了國家中心主義的窠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第392頁強調的那樣,“這一理念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開辟了和平和進步的新境界。中國呼吁各方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堅守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初心,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增進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要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以建設合作型世界經濟,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以建設穩定型世界經濟,完善全球貿易治理以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完善全球數字治理以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完善全球生態治理以建設生態友好型世界經濟,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保護和發展世界經濟,在這個過程中攜手推進現代化,讓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事業匯聚成推動世界繁榮進步的時代洪流,在歷史長河中滾滾向前、永續發展。這一理念為研究國際關系理論開辟了新空間,實現了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理論的原創性貢獻。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思想,偉大思想引領偉大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守住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命脈,同時又使這些基本原則在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以及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忠實于馬克思主義又使馬克思主義實現了新的飛躍。
(作者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通大學新時代理論武裝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